5月8日,沿江高速控制性工程火山隧道進口端右洞率先達到合同樁號,隧道該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突破,為沿江高速寧攀段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
火山隧道為雙洞雙向微瓦斯特長隧道,圍巖等級Ⅳ、Ⅴ級居多,左線全長7145m,右線全長7197m,最大埋深約466.9m。隧道修建過程面臨地質構造復雜和完工時間緊張的雙重考驗。為順利完成施工進度,自今年開工以來,項目精心組織,采用大型機械設備配套掘進方式施工,落實以下進度保障措施。一是提高項目管理團隊思想站位,制定剩余工程的“決戰圖”。二是項目領導班子牽頭,加強現場輪值守,實時解決現場問題。三是制定網格化管理圖,將建設管理落實到“最后一米”。四是優化施工工藝,采用鑿巖臺車雙機并打,以最高的效率完成開挖作業;周邊眼采用PVC管裝藥,更優質地實現光面爆破等。五是完成階段性的復盤總結,并提前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工作。六是合理制定獎罰措施,提高一線班組作業的主觀能動性。七是強化穿透式管理,更優質地服務于作業班組。
緊抓進度的同時,同步保障安全環保。一是擴大沉淀池,采用PAM+PAC藥劑進行絮凝沉淀并定期清掏,成效顯著。二是緊抓下臺階、襯砌作業工序,保障隧道封閉成環安全。三是重抓洞內交通安全管理、臨電管理、各類臺車臨邊防護、門禁管理、抽排水等措施的落實。四是加快棄土場復墾復綠工作,完成噴灌系統的現場布置。五是強化超前預報以及對掌子面圍巖的研判分析。六是采用360度旋轉高壓灑水車有效處治降塵。
面對隧道地質復雜多變、水文環境復雜、環境保護和控制爆破要求高、生產戰線長等諸多困難,項目嚴格執行“先探測、管超前、短進尺、弱擾動、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貫徹動態設計、動態施工、動態支護的新型建設理念,加強超前地質預報的指導作用和監控量測的跟蹤管理力度,不斷優化施工組織設計,積極推廣“四新”技術應用,嚴格遵循“高標準、嚴要求、零容忍”生產理念,確保工程質量、安全、環保、進度符合要求,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火山隧道項目連接著涼山州會理市和攀枝花市,在攀西地區公路網中發揮內聯外通的作用,形成州市東西向對外聯系通道。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區域高速成“網”,充分發揮高速公路網效益,對改善涼山州、攀枝花市對外發展空間,促進沿線地方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