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轉化及國內首臺矩形樁成孔設備
專利與論文成果
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綠色低碳、智能經濟是新時期交通強國、交通強省,建設現代化交通產業體系發展的題中之義。如何切實提高企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進一步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保障安全生產是新時期交通領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如何“破題”,蜀道高速集團劉靜創新工作室通過對矩形截面抗滑樁機械化施工成套技術的創新研究,寫下這樣的“答卷”。
研究背景:
一直以來,山區高速公路、鐵路抗滑樁被廣泛應用于加固處治邊坡、滑坡等不良地質。矩形截面抗滑樁(方樁)由于結構受力優、經濟性好的特點,常優先被選擇使用,但人工挖孔工藝施工效率低,易受施工環境、地下水影響,安全風險高的缺點,成為制約其發展和應用的關鍵。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機械設備不斷發展,矩形截面抗滑樁成孔施工工藝也隨之進步。但其目前仍未形成一套適應于不同巖、土體組合且系統性的施工工藝,現有成孔方式適用性多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工程地質條件,并未解決碎、塊石土,硬質巖中機械成孔的問題。
為解決行業內長期以來的痛點問題,按照加快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慧化無人”的工作要求,劉靜創新工作室以問題為導向,于2020年10月份正式立項矩形截面抗滑樁機械化施工成套技術研究與應用科研課題,打響了技術攻堅的“第一槍”。
研發歷程:
科研課題立項后,人,成為了關鍵因素。經過嚴格的選拔,10月底正式確定課題研究小組人員,同時完成工作分工,明確組員職責劃分,科學合理制定推進計劃,并形成課題研究的主導思想:以旋挖鉆機機械設備為基礎,研制新型矩形修邊器為核心,確定以“先導孔開挖+矩形修邊成孔”機械成孔的研創方法。
2020年12月課題組在充分討論研究后,形成軟質巖、土體中“6孔先導開挖+矩形修邊器”的施工工藝,通過開展現場試驗在試驗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優化,成功研制軟質巖矩形修邊器并形成了軟質巖中矩形截面抗滑樁機械施工工藝。
2021年1月至4月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討論,課題組最終創新將萊洛三角形定寬曲線的原理運用到開發硬質巖矩形修邊器中,經過項目負責人的不斷研究和探索最終制作出硬質巖矩形修邊器試驗樣機,并通過室內試驗驗證了其可行性。
2021年5月至11月,通過與四川路橋、鐵建重工進行多次交流溝通,最終沿江攀寧公司將實用新型專利知識產權授權于四川路橋智能建造公司、鐵建重工,三方協議共同聯合研究制造設備,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最終完成了國內首臺矩形樁成孔設備的下線。期間課題組同時克服了堆積體中矩形截面抗滑樁施工工藝,通過優化設計6孔先導開挖方式,人工與機械有機結合,分級開挖分級護壁的成孔方式,解決了堆積體碎、塊石土中機械成孔易塌孔的難題。
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通過開展硬質巖機械成孔設備現場試驗,經過試驗中對問題的總結與思考,不斷的優化完善,最終形成了硬質巖中機械成孔的施工工藝。
研究成果:
在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課題小組攻堅克難,不斷進取,以釘釘子的精神,用狠勁、鉆勁、韌勁敲好每一“錘”,釘準、釘實、釘牢每顆“釘”,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3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2項科研成果轉化,1項企業級工法,發表1篇中文核心論文的科研成果。
該項科研創新的系列專利發明和成果推廣應用,實現了適應于不同巖、土組合條件下機械化矩形成孔,達到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克服了碎、塊石土機械化矩形成孔的難題,填補了國內硬質巖機械化矩形成孔的空白。同時以人為本,在時間效率較傳統人工挖孔工藝提升約3~12倍,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和施工風險,進一步改善和提升了職工工作條件。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已實現成果轉化節約造價約13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科技賦能,智領交通。在新階段,蜀道高速集團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交通強國、交通強省戰略布局,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通過加強培訓、管理、健全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對技能創新的重視,使其聚合蝶變,為推進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治理創新,建設現代化高質量交通產業體系賦能助力!